降凝剂在原油输送中的核心作用是降低原油的凝点和黏度,破坏蜡晶的生长与团聚,从而有效提升原油在低温环境下的流动性,避免输送管道堵塞。
一、降凝剂的核心作用
降低原油凝点:原油中的蜡成分在低温下会析出并形成晶体,导致原油失去流动性。降凝剂能吸附在蜡晶表面,阻止蜡晶继续长大,从而降低原油开始凝固的温度(即凝点),让原油在更低温度下仍能保持流动状态。
改善原油低温黏度:除了降凝,降凝剂还能减少蜡晶之间的相互作用,打破蜡晶形成的网状结构,降低原油在低温时的黏度。黏度降低后,原油在管道内输送时的摩擦阻力减小,减少输送泵的能耗。
防止管道堵塞:当原油中蜡晶大量团聚时,容易在管道内壁沉积形成蜡层,甚至堵塞管道。降凝剂通过抑制蜡晶团聚,减少蜡在管道内的沉积,保障输送过程的连续性,降低管道清蜡的频率和成本。
二、降凝剂提升原油流动性的具体机制
降凝剂主要通过以下 3 种机制改变蜡晶形态和结构,进而提升原油流动性:
晶核作用:降凝剂分子能作为 “晶核”,诱导原油中的蜡成分在其表面析出,形成更多、更细小的蜡晶,而非原本粗大的蜡晶。细小蜡晶之间难以形成紧密的网状结构,原油不易凝固,流动性自然提升。
吸附分散作用:降凝剂分子的极性基团会吸附在蜡晶表面,形成一层保护膜,阻止蜡晶之间相互吸引、团聚成大颗粒。分散的小蜡晶能均匀悬浮在原油中,减少对原油流动的阻碍。
共晶作用:部分降凝剂(如乙烯 - 醋酸乙烯酯共聚物)的分子结构与蜡分子相似,能与蜡分子共同结晶,改变蜡晶的晶格结构。这种 “共晶” 结构稳定性差,不易形成刚性网状结构,从而让原油在低温下仍能保持较好的流动性。
三、使用降凝剂的辅助注意事项
要较大化降凝剂的效果,还需配合以下操作:
控制添加剂量:需根据原油的蜡含量、蜡的碳数分布确定较佳添加量,过量或不足都会影响效果,通常添加量为原油质量的 0.01%~0.5%。
保证均匀混合:降凝剂需与原油充分混合,确保其能均匀接触蜡分子。一般在原油开采后、进入输送管道前的储罐或混合装置中加入,通过搅拌或管道内流动实现混合。
结合其他措施:若原油蜡含量高,可配合加热保温(如管道伴热)、稀释(加入轻质油)等方式,与降凝剂协同提升流动性,进一步降低输送成本。
公安备案号:冀公网安备1309830213134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