驱油剂
您当前的位置 : 首 页 > 新闻中心 > 行业资讯

如何解决降凝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效果衰减问题?​

2025-09-24

解决降凝剂长期使用效果衰减的核心是 “准确定位衰减原因 + 针对性优化方案”,需从原油性质变化、药剂本身特性、使用条件适配性三个维度排查,并结合工艺调整或技术升级来恢复效果。

一、先定位效果衰减的核心原因

效果衰减并非单一因素导致,需先明确具体诱因,常见原因包括以下三类:

原油性质发生变化:油田开发过程中,油藏开采层位调整、含水率升高、蜡质成分(如蜡的碳数分布、含蜡量)改变,会导致原有降凝剂与原油的适配性下降,无法有效作用于新的蜡晶结构。

降凝剂自身失效或损耗:长期储存过程中,降凝剂可能因温度波动、光照、与其他添加剂(如破乳剂)发生化学反应而降解;或在输送管道内被管壁吸附、随原油中的杂质沉降,导致实际作用于蜡晶的有效浓度降低。

使用条件与工艺不匹配:降凝剂添加点不合理(如在蜡晶已大量析出后添加,无法阻止蜡晶团聚)、混合不均匀(局部浓度过高或过低),或管道输送温度、压力长期偏离设计值,都会削弱降凝剂的作用效果。

二、针对性解决措施

根据上述原因,可通过以下 4 类方案恢复或提升降凝剂效果:

1. 动态调整降凝剂配方与类型

定期检测原油的蜡含量、蜡熔点、碳数分布等关键指标,若原油性质已发生显著变化,需更换适配的降凝剂类型(如原油蜡碳数升高时,可从聚 α- 烯烃类换为酯类降凝剂)。

若单一降凝剂效果不足,可采用 “主剂 + 协效剂” 复配方案(如在原有降凝剂中加入少量分散剂),通过协同作用增强对蜡晶的吸附与分散能力,延缓效果衰减。

2. 优化降凝剂的添加与储存条件

控制添加浓度与时机:根据原油性质变化,通过小试实验确定新的较佳添加量(通常需比初始量提高 5%~20%,但需避免过量导致成本上升或产生新杂质);将添加点提前至蜡晶析出前(如在原油开采井口或集输站储罐内添加),确保药剂与原油充分混合。

改善储存环境:降凝剂需储存在阴凉、密封的容器中,避免高温、光照和与强酸碱物质接触;储存周期超过 3 个月时,需提前检测药剂纯度,若出现分层、变色,需重新过滤或更换新药剂。

3. 强化输送系统的工艺适配性

优化混合工艺:在添加降凝剂的管道或储罐内加装静态混合器、搅拌装置,确保药剂与原油混合均匀,避免局部浓度不足;若管道较长,可在中途增设 1~2 个二次添加点,补充损耗的降凝剂。

稳定输送工况:通过伴热系统控制管道内原油温度,使其保持在蜡熔点以上 5~10℃(避免温度过低导致蜡晶提前析出);定期清理管道内壁的蜡垢和杂质,减少降凝剂的吸附损耗。

4. 结合辅助技术提升整体效果

若原油含水率较高(超过 30%),可先优化破乳工艺,降低水相对降凝剂的稀释作用;或选用耐水性强的降凝剂,避免药剂在水相中溶解失效。

对于高含蜡原油,可采用 “降凝剂 + 管道清蜡” 联合方案,每 3~6 个月对输送管道进行一次化学清蜡或机械清蜡,清除已沉积的蜡层,减少蜡晶团聚的 “核心点”,提升降凝剂的作用效率。


标签

本文网址:/news/751.html

近期浏览:

一木久道综合热线

手机: 18632116121

邮箱: [email protected]

地址: 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区,西至经四路

在线留言

  • 体验移动端

    体验移动端

  • 联系我们

    联系我们